廊坊消防: 宣传拓展覆盖面
如果真如刘先生所说,此章是孟子在公开宣扬腐败,两千多年来居然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个重大破绽,古人受封建意识蒙蔽之深,刘先生得现代意识润泽之多,古人之愚笨,刘先生之高明,相差也太过悬殊了。
止于至善就是天人一体的境界、成人成圣的境界。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
孟子在讲这句话时就是他在忧患,人和禽兽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太宝贵了,你千万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什么叫忠恕之道?两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俗点说就是,自己成功,同时也把这种成功的希望推及到别人的身上,成己成人,这叫忠道。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什么叫忠呢?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为忠,即对待别人要尽心尽力地去做。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儒家所说的自由的境界。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有六千名世界宗教领袖参加的国际会议上,要选择一个全球的普世伦理规则,即金规则,最后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孟子感叹,一个人家里养鸡,小鸡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你都不知道找,岂不悲哉,岂不哀哉。爱人平等,利人无需均等。
清源则是维护兼爱心,不使兼爱心有所迷失,或被仁爱利益所熏所染。时空超出经验,不可经验,先于经验。利人不以利的厚薄、多寡来判定平等与否。大取不求,大取者无所求。
相信真理真知,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如,《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为义,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恶人也有善时,善人也有不善时。所以,时间空间为宇宙,时空为宇宙,时空归一,二归于一。非如此,人类行之不可久远。
人不贵不知,或相对贵与知。谁至大唯一?天至大唯一。关乎公义的权利与义务,其本身就是公义,为平等所生,为对人格与生命的尊重与平视所生。因兼爱心,而出五德五性五气五情物器被用。
占有同等位置,拥有同等时量方量。古文,德作得无心字),心得得德(道德,金文,德作道德始从心字),兼爱心生平等,平等生仁德。
以致于,明清以来的中国人完全异质于春秋战国、汉唐时代的中国人,懦弱胆小,自私贪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缺乏同情心,只关心自己和家人,不关心外人。人之初,确实性恶或性善,外界的影响导致人初之后的心理行为改变,人性的丧失和回归。
修身,万事求本溯源,固本导流。喜气化为情后,喜(气)洋洋、喜笑颜开、喜形于色,等等。既然性本善能从恶,性本恶能从善,性本无善恶也有从善从恶,无论如何外界因素影响是人性善恶根本因素。即平等地互爱——兼爱。(《礼记*礼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外界的影响有如此之大吗?能改变人性之初的本质?可以将性本恶的人变成大多数不恶。
顺天,即顺服天志、顺从天理,不使离异。不象爱马,爱马是为了役用它。
天子与人民平等,都平等地顺天,法天。固本清源,则力事日强,功成义遂
直到五代,越南人才有过短暂的自主政权。另一位副使朴庆后所复者,亦大致如上。
朱云影称 : 越南之脱离中国而独立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乃由于此种思想的启发 (指华夷思想下的文野之别)。可一旦朝鲜国王和德川将军成为对等关系,将军上方天皇的存在,就自然使幕藩国家整体置身于朝鲜之上了。可是,朝鲜国王的对等目标,是日本天皇。无论刘逢禄的解释是否已掺入欺瞒,但中华礼序标准在中越间具有弭讼功能,却是不争的事实。
(同前揭书,211 页)。阁下若齐使之大小,同礼之轻重,则遥方人闻阁下贼使如此,阁下薄于邻交如此,虽国王大臣以小人讲礼,阁下欲辨使之小大,分礼之轻重⋯⋯未之有也。
这一看似简单的称谓修辞之争,所含意蕴却十分深远。大概,一个新的价值矿脉在等待着东亚各国去共同采掘、提取和精炼。
各国立国既晚,故其各种制度大抵模仿中国。它之所以能被周边国接受,是因为华夷圈域内的各政权均不乏追赶和超越先进文明的欲念。
落款为壬戌九月日, 通信使秋鳞 (印鉴)。僧玄苏所谓此朝字,非特贵国也,乃指明也一语,传递的正是这一类信息,也应该是秀吉听罢明廷敕诰后激烈跳骂反应之由来 : 至曰封尔为日本国王,秀吉变色,立脱冕服抛之地,取册书扯裂之,骂曰 : ‘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而日本从未被中原政权建制于本土且与中国接触时间偏晚等事实意味着,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和仿真程度,当不及朝鲜和越南。同时要求朝鲜国王在给德川将军的国书上,要换掉以往的日本国王 ,采用日本国大君称号 (将军在致朝鲜国王国书时的自署,则按惯例仍写作 日本国源某 )。
而日方之疑问,或确有不解,或有意不解,其真实用意,已不言自明。华夷礼序,原本是中原人的发明。
又以满清出身北狄,遂视清为夷,以己为华,取清而代之的观念,日益强盛。而在今年二月日本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当中,日本民众好像也普遍希望中国应放弃中华思想这一老旧思维。
而且就事实而言,丸山庆幸于大海阻隔的自主性意义强调,显然不是当时日本人的想法,而是从近现代立场倒看历史者的武断。在前近代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中, 日本与朝鲜围绕着谁更像中华等价值问题,曾进行过为时不短的高下比试甚至明争暗斗。